近年来,甘谷县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建设为契机,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局和省、市关于加强地理标志保护与运用的决策部署,把地理标志保护作为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,持续强化制度建设、标准引领与品牌塑造,逐步构建起以“甘谷辣椒”“甘谷花椒”为核心的地理标志产业体系,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。地理标志保护,让“甘谷辣椒红”“花椒香飘远”成为产业振兴的新注脚。

建机制强体系:筑牢地理标志保护“防火墙”
甘谷县将“甘谷辣椒”“甘谷花椒”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作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,率先构建起“政府推动、协会主导、部门联动、市场运作”的工作机制,形成以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为龙头、证明商标与企业商标为主体的多层级品牌体系,为地标产业发展定好“制度框架”。

为守住产品品质底线,甘谷县制定《甘谷县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》,对“双椒”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实行“统一设计、统一印制、统一发放、统一管理”,委托有资质企业印制标贴并监督贴附,对未经授权使用、滥用标志的企业从严查处,建立专用标志贴标退出机制,累计整治违规行为数起。同时,开发地理标志产品信息化管理平台与二维码防伪溯源系统,实现“双椒”从种植、育苗、生产、仓储到流通、销售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,构建“来源可查、去向可追、责任可究”的溯源体系,2023年以来开展专项执法检查12次,查处侵权案件3起,为地标产品品质筑牢“安全防线”。

此外,甘谷县推动现代工艺与传统种植技艺融合,打造标准化示范企业,建设15处育苗示范点、1.5万亩辣椒标准化生产基地与2万亩花椒标准化基地,在种植规范、生产管理、标志使用等方面树立行业标杆,推动“双椒”产业从“零散种植”向“标准生产”转变。
延链条树品牌:激活地标产业“新动能”
围绕“延长产业链、提升附加值”,甘谷县以科技赋能与品牌推广为双轮,推动地标产业从“初级产品”向“高附加值商品”跨越。一方面,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共建“甘谷辣椒研发中心”及实验基地,加大科研投入力度,开发辣椒深加工产品3个、花椒深加工产品3个,形成辣椒7大系列60多个品种、花椒6大系列20多个品种的产品矩阵,认证辣椒绿色食品11个、花椒绿色食品6个,借力“甘肃天水麻辣烫”全网热度,让“甘谷辣椒”成为麻辣烫“灵魂配料”。

在品牌推广上,甘谷县多维度拓宽传播与销售渠道:线上与淘宝网、京东商城、抖音等平台合作,开设地理标志产品专区,2023年以来通过主播带货实现销售额400余万元;线下举办2024中国火锅专用花椒麻素38.5甘谷品鉴会,现场订购“甘谷花椒”110余万斤、交易额达4000多万元;建设“甘谷辣椒博物馆”,推动地理标志与文旅产业融合,“吃天水麻辣烫、游华夏第一县”主题活动自去年3月以来吸引游客430余万人次,带动“甘谷辣椒”销售70余吨、花椒180余吨,较同期分别增长50%和30%,“双椒”电商销售达100万单、销售额560万元,同比增长3倍以上。
见实效惠民生:彰显乡村振兴“硬担当”
经过持续建设,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(甘肃甘谷)成效显著,“双椒”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增长与农户增收的“主力军”。荣誉方面,“甘谷辣椒”先后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、证明商标,入选“甘味”区域公用品牌、第二批国家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重点联系指导名录,2024年10月更跻身“一带一路”地理标志品牌推广清单,金字招牌持续擦亮。
产业规模方面,甘谷县辣椒种植面积从2022年的5万亩拓展至2025年的12万亩;培育辣椒生产经营企业23家、合作社50家,花椒生产销售企业35家,建成花椒交易市场3个、智能筛选线4条,“甘味”企业品牌6个、注册商标16个;“甘谷辣椒”“甘谷花椒”年销售额分别达6亿元、12亿元,品牌价值突破4.5亿元。

民生效益方面,“双椒”产业带动10余万人就业,2万余户农民嵌入产业链,近三年地标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%以上,户均年增收8000元左右,联农带农益农效应持续凸显,地理标志产业对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释放。

从“品质”到“品牌”,从“产业”到“富民”,甘谷县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建设为契机,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。未来,甘谷县将继续深化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运用,强化质量体系建设,加快打造地理标志产业发展新高地,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,让“双椒”红遍全国、香飘世界。


评论